查看原文
其他

速将这个好消息转给爸妈看!!

焦作日报 2022-05-03


今日重阳节

趁着秋韵正浓

趁着年华未老

与家人朋友

一起浅酌登高

共享重阳之乐



在重阳节到来之际

小编为您讲诉九位老人的故事

他们年龄不同、身份不同、经历更不同

但是,他们有一个共同点

将各自的生活,过出了独特的味道

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

现在,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

看这些可爱的老人将日子过成了哪般模样


张冬香:用美温暖一座城

张冬香

她说话时总是那么温和,令人如沐春风;她的穿着总是那么得体,给人静雅之美。她不仅形象美、气质佳,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一座城。她,就是山阳区艺新街道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书记张冬香。


年轻时,张冬香曾任原焦作市陶瓷一厂团委书记、党委宣传部部长。32岁那年,为了更好地照顾患病母亲,她选择带着母亲去上班,在厂里一时传为佳话。母亲瘫痪后,她精心照顾16年;母亲离世后,她又拖着虚弱的身体,日夜照顾多病缠身的父亲,先后4次将老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一声“爸爸”,被称为“天使的声音”。如今,92岁的老父亲精神气色非常好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

张冬香还创办了嘉乐园老年大学,成立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,带领着近2000名志愿者,长年奔走在群众身边,化纠纷、颂党恩、倡文明、战疫情、讲党史、讲家风。


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成立后,她创新教育模式,在线上独创了红色广播站,开辟了“冬香书记每天一分钟语音播报”,开设了《午间播报》《夜读》等栏目,被老党员们亲切地称为“营养早餐”“幸福午餐”“健康晚餐”。在线下,她成立了由51名老党员组成的红色宣讲团,和71名老党员组成的老党员合唱团、9支红色调解队以及由1000余名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志愿队伍,活跃在焦作的社区楼院、大街小巷,宛如一股红色暖流,传递着温馨感动,传播着党的声音,凝聚着焦作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,温暖着一座城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李锴/文 吉亚南/图


闪清莲:岁月从不败美人 

闪清莲


79岁的老人可以有多“潮”?来看看闪清莲的举手投足。


在时尚“潮人”方面,她是获奖专业户:2016年参加北京国际中老年模特艺术大赛,荣获十佳称号;2017年参加舞台剧演员全国选拔赛,荣获最佳仪态奖;2018年参加中华好太太全国旗袍大赛,荣获最高年龄突出表现奖;2019年参加“寻找全国最美老年大学模特老师”比赛,获奖并登上了《中国日报》版面,报道中说:“越来越多的老年妇女采取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来保持美丽。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,鼓励更多的老年人欣赏她们的美丽……”


小时候,闪清莲是在“蜜罐”中长大的,家中长辈对她的爱,培养了她温文尔雅的气质。长大后,她成为一名内科医生,由于脾气好、医术精湛,很受欢迎,人缘极好。婚后,丈夫在外地工作,闪清莲独自在焦作一边带着3个孩子,一边工作,她曾因对家务活不太熟练,生活节奏十分紧张。这种情况下,她依然在每天出门前,把自己和三个孩子收拾得干净整洁。她说,干净利落的外表能给人信心,这是一种习惯,也是对生活的态度。她对美丽、对美好的生活不懈追求,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家庭,影响着孩子,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自信、自律的好品质。


闪清莲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,她的微信名自称“摩登老太”。她说:“人老心不能老,越自信越美丽,越自信越年轻。”采访时,她悄悄告诉记者,这些年她最感谢的人是她的老伴冯成柱。老伴不仅在背后默默支持、鼓励她,还经常和她一起出门参加比赛、演出,这让她更有底气、更有信心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智玲 摄影报道


陈华:舞出美丽与青春 


陈华(右二)正在跳舞


“你是练舞蹈的吧?身材、气质真好!”每每听到路人这么说自己,陈华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。今年63岁的陈华退休后就和舞蹈结缘,练出了好气质、好身材。她说,是舞蹈让自己永驻芳华,拥有了第二次青春。


陈华50岁退休,刚退休那会儿她觉得无所事事,每天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,整个人都没精打采。后来,她跟着朋友一起去跳广场舞,喜欢上了舞蹈,退休生活就被点亮了。2013年,陈华和朋友王桂芳共同组建了芳华舞蹈队,她的退休生活因舞蹈彻底燃起来了。


对舞蹈有多痴迷?陈华是做着饭就比画着舞蹈动作,躺在床上也想着舞蹈动作,一手抱着外孙女,一手也做着舞蹈动作……团队中的人员也和陈华一样,都特别痴迷舞蹈,每天都坚持两个多小时的刻苦练习。刚开始没有场地,他们就在露天场地跳舞。记得有一次下大雪,舞蹈队的成员就在雪地里跳《爷爷奶奶和我们》,他们跳得酣畅淋漓、浑身是汗,感觉有一种少年时代才有的快意和奔放。


用心用情跳舞,很快,芳华舞蹈队便在全市脱颖而出,成为市体育局全民健身活动的“招牌”舞蹈队、一个活跃在山阳区文化馆的舞蹈队。


身高1.6米的陈华,体重长年保持在54公斤。舞蹈不仅带给陈华身体上的轻盈感,更重要的是,每天跳啊跳让陈华很开心,青春的小鸟儿仿佛又回来了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李锴/文 吉亚南/图


忙碌中享受融融的乐

赵留根接大孙子放学


对于赵留根和老伴儿张金菊来说,他们退休后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俩宝贝孙子转。


今年62岁的赵留根是市绿化队的退休工人。两年前退休后,他就跟着老伴儿一起照顾俩孙子。大孙子8岁,小孙子仅有8个月。由于儿子、儿媳工作繁忙,俩孙子的日常生活都由老两口照顾。


因为要每天接送大孙子上下学,赵留根的退休生活也变得极其规律。每天6时30分,他准时起床,洗漱完给大孙子做早餐,送大孙子到学校后,再到菜市场买菜,准备午饭。11时50分,他又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,接孩子放学。


“老赵照顾大孙子特别认真,小孙子他也没落下,他是个‘全职爷爷’。”张金菊笑着说,她的身体不好,所以小孙子从小都是由赵留根抱大。不仅如此,给小孙子洗尿布、换尿布、喂奶的活儿也落在了赵留根身上。


俗话说“隔代亲格外亲”。赵留根老两口跟俩孙子朝夕相处,感情特别深,但偶尔也会发生小矛盾。“孩子一放学就看手机,对眼睛不好,我就不让他看,他就闹脾气。”赵留根说,尽管每天家里都闹闹腾腾,但他感觉特别温馨。


因为要轮流照顾孙子,老两口都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。赵留根每天来回奔波在家、学校、菜市场之间,没时间跟楼下的棋友下象棋;张金菊也没去舞蹈队或歌唱团,一有时间就抱着小孙子到楼下散步。


记者问他们:“每天生活得开心吗?”“虽然每天生活吵吵闹闹,但是看着这俩孙子,我们心里就很开心,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乐地成长,我们就是享受了天伦之乐。”赵留根说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江东 摄影报道


博客里藏着浓浓的爱


张国柱正在整理孙女笑笑的书桌


“笑笑不在家的日子,总是那么冷清,总是那么难熬,心里总是空空荡荡的。”市民张国柱这样写孙女笑笑。


作为一名广受赞誉的焦作日报社老报人,张国柱在很多人眼里是很严肃的一个人。可谁知道,他的孙女笑笑领受了他多少的爱和温情?曾经,他写了62篇、共计上万字的《我家笑笑》发表在博客里,记录孙女的成长。字里行间,都是对孙女的爱。


当年儿子张鹏出生时,张国柱正在外地读大学。儿子是怎么长大的对张国柱来说就是个“谜”,是个缺憾。孙女笑笑的出生,让他弥补了这一缺憾。


14年前,笑笑出生后,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张国柱的心。在爷爷眼里,笑笑就像天使降落人间,他生怕错过笑笑的任何“高光”时刻,就用他最擅长的“武器”——笔,记录笑笑的点点滴滴,系列文章就叫《我家笑笑》。


笑笑是啥时候学会走路的,是如何学会说话的?这些都“记录在案”呢。书写《我家笑笑》的日子,也是张国柱感到特别幸福的日子。在日记里,笑笑那么重感情,一声“亲爱的爷爷”,让张国柱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。笑笑对书籍的爱,和爷爷如出一辙。


为了记录孙女的成长,张国柱专门买了相机,并为孙女出了多本影集——《笑笑西游记》《笑笑东游记》《笑笑南游记》《笑笑游西湖》。


现在,照顾好准中考生的生活,就成了张国柱老俩口的“第一要务”。每天5时20分起床给笑笑做饭,晚上22时为她做夜宵,这成了张国柱的日常,辛苦而又幸福。


张国柱告诉记者,孟子说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在他眼里,重阳节也是“爱幼节”,对小字辈爱护一点、好一点,也是非常好的过节方式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李锴/文 吉亚南/图 


饺子里透出切切的情 

沈秀珍包的饺子是外孙最喜欢的


韭菜大肉馅、荠菜大肉馅、菠菜鸡蛋馅……年近70岁的沈秀珍热衷于各种美食制作,但尤其喜欢包饺子,她说:“外孙从小喜欢吃饺子,又怕他吃多了不稀罕,这些年,我天天琢磨变着花样用不同的食材包饺子,看着外孙吃得开心,我也开心。”


在鱼米之乡长大的人对吃很讲究。沈秀珍是江苏省盐城市人,刚来焦作生活时,并不习惯北方的饮食文化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这个在焦作生活了50年的南方人,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出各种北方美食,并深深地爱上焦作这片热土。


“在老家的时候,一天三顿饭都以大米为主,没有吃过面食。来到焦作生活后才知道,仅用面粉一种食材就能做出很多种美食。”沈秀珍说,做饭主要是满足家人的口味,她的丈夫是土生土长的焦作人,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。为此,她学会了面条、馒头、油饼、包子、饺子等各种面食的制作。


婚后有了女儿,沈秀珍就开始照顾女儿的口味。女儿喜欢吃米饭,她做饭就以大米为主。女儿成家后添了外孙,沈秀珍又一门心思扑在外孙身上,每天变着花样给外孙做好吃的。发现外孙喜欢吃饺子,就开始研究各种馅的饺子。


春天,沈秀珍会到野外采摘荠菜,然后加工成荠菜大肉馅的饺子;夏天,她买山韭菜给外孙包山韭菜肉馅饺子;秋天,她用菠菜和鸡蛋做素馅饺子;冬天,她用白菜心和肉做成的饺子鲜香味美。沈秀珍说,各种蔬菜都可以做饺子馅,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风味。


沈秀珍的外孙张耀中自豪地说:“从小到大,我只要说出食物的名字,姥姥一定能够做出来,还会做得非常香。”


张耀中说,记忆深处,姥姥是万能的,尤其是包的饺子总是给他惊喜。小时候,姥姥包的饺子如拇指般大小,饺子皮有时候是绿色的,有时候是红色的……饺子馅有虾仁的、肉的、香菇的……吃的时候可以一口一个。因为爱吃饺子,姥姥有时候还会亲切地叫他“小饺子”。


“姥姥包的饺子,那是真的好吃。”张耀中说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颖江 摄影报道


刘跃进:墨香中的幸福生活


刘跃进展示自己的作品


铺开宣纸,提笔运气,似行云流水的“墨”字跃然纸上……10月12日18时,窗外天色已暗,可站在案前的刘跃进仍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。他每天坚持练字,退休后,书法更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除了不断斩获各类书法奖项外,还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充满乐趣。


家住解放区民生街道学生路社区的刘跃进出生在书画世家,父亲刘性坚曾是焦作早期“五老”书法家之一,母亲酷爱山水写生。耳濡目染下,他也对书法情有独钟。秉持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理念,他坚持埋头苦读,练字、抄书。“平时,我稍有闲暇就抱着字帖临摹,精神专注地去耕耘内心的那一片净土。”刘跃进说。


退休后,临帖、习字依然成为刘跃进的每日功课。在他看来,书法是一种心情:一个阳光午后,铺一张纸在案台上,笔尖轻蘸淡墨,手腕轻轻挥动,全神贯注于笔尖的落脚点,顺便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泻于宣纸上。


闲暇时刻,刘跃进还会拿着自己满意的作品,到书画社装裱,将其送给喜爱书法的朋友。再者,他还会约上两三个志同道合的书法好友,一起品味墨香,聊聊自己对书法和画画的喜爱。久而久之,他被好友的坚持所打动,更学到他们身上的那种清风傲骨。


“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,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充满了紧张感。学习书法,在飘香的翰墨里,于优雅的古琴声里,忘掉这个社会的纷扰,用心沉浸其中,就是我最大的收获。”刘跃进说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冰 摄影报道


刘桂香:老有所乐痴心画梅

刘桂香在画画


一间不大的书房,挂满了不同的书画作品;墙角处,装裱好的国画成品装满了一个大瓷瓶……10月12日,这是记者走进今年85岁的刘桂香老人家里看到的情景。


虽然年过八旬,但刘桂香依然精神矍铄。每日抽出几个小时,聚精会神伏在画案上,是她的生活常态。


刘桂香爱好画国画,尤爱画梅花,其作品无论整体构思,还是色彩渲染,笔笔到位,处处精彩。作为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,提起自己的爱好,刘桂香谦虚地说:“没想成为名家,画画只是兴趣,能让老年生活更充实一些。”


刘桂香年轻时就很喜欢书法和绘画,由于工作忙,一直没能潜心学习。退休后有了时间,她一开始主要钻研书法。“书画一家,后来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画国画,想想也有10多年了。”刘桂香说。


为什么钟爱画梅花?刘桂香回忆,10多年前,一次外出旅游,偶然看到了著名国画艺术家王成喜的一本梅花作品集,她买回家后越看越喜欢,就有了学画梅花的想法。“梅花在严寒中盛开,象征着坚韧不拔,不屈不挠,奋勇当先。”刘桂香说,她很欣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。


画国画,也贵在坚持。刘桂香说,这么多年画画基本没间断过。因为有了绘画爱好,她退休后的生活也多了一分色彩。


“老年生活就该充实一点。比如画画,从构思到下笔,动脑、动笔都是锻炼,每次完成作品还会很欣喜。”刘桂香说,建议广大老年朋友要有爱好和生活目标,这样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挺勇 摄影报道


赵成相:一辈子钟爱怀梆戏


赵成相在排戏


自去年村里的怀梆剧团恢复了中断40年的演出后,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今年80岁的村民赵成相的精神头变得越来越好。作为大南坡怀梆剧团的台柱子,日常排练时,他负责帮助新成员推敲唱词、指导身段技巧。


10月12日下午,赵成相像往常一样,提着水杯,准时来到大南坡村赵氏祠堂参与怀梆剧团的排练。“再过几天,要举办第二届‘南坡秋兴’活动,我们剧团压轴演出,所以得加紧排练。成相是村里的老艺人,只要他坐镇,新老成员都服气。”大南坡怀梆剧团团长赵小景说。


赵成相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。上个世纪40年代,他的父亲是修武县剧团的导演和编剧。县剧团解散后,他的父亲回到大南坡村编戏、排戏,教村里人唱戏。在耳濡目染下,赵成相10岁便登台唱戏,唱得有模有样。


上世纪70年代,大南坡村因煤矿而致富,村里支持唱戏,组建了怀梆剧团。“过去,村里的怀梆戏别提多有名气了,光戏服、乐器都有好几箱,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。”赵成相回忆说。


后来,村里的小煤窑关停,大南坡村整体经济下滑,村里也不再组织唱戏。赵成相没戏可演,又回到了农民的角色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几十年来,在房前屋后、田间地头,赵成相总是不由自主地唱上一段怀梆戏。


2020年,在美学乡建项目团队的支持下,中断了40年的大南坡怀梆剧团又恢复了演出。当登上乡村复兴论坛的舞台时,赵成相哽咽地说:“我这一辈子,竟能等到这一天。”


趁着排练间隙,赵成相走到舞台中央,尽管以前做过食道癌手术,嗓子大不如前,但依旧抵挡不住热爱怀梆戏的心。他的一嗓子怀梆戏,穿越云层,再次唤醒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久违的记忆。

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江东 摄影报道


重阳节这天

除了为老人送上精美的礼物

小编也为你汇总了

许多关于爸妈的政策

图上的好消息

大字给爸妈看看

小字给爸妈念念

对他们来说

最好的消息是你的关心与陪伴










祝所有老年人节日快乐!


版权所有: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41120180801

版权声明:本文为《焦作日报》(微信号:JZRBWX)原创,未经授权谢绝转载


-- 点击关注 --

推荐阅读





总编辑:王静锋    统 筹:王 鹏

主 编:王晨光    编 辑:杨 柳

责 编:赵晓晓    校 审:薛 莹 丰舒潍

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: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